所有高校都在搞科研,有幾個成果對國家發(fā)展有貢獻?(高校的科研成果)
現(xiàn)在高校不論是985,211,普通的二本學校以及三四流小學校,全在搞科研。就國家每年批的項目基金高達三四百億,各省基金項目投資也要幾千萬。這么多錢,為國家科技發(fā)展做了多少貢獻呢?
高校教師是應該緊跟科技前沿問題,目的是為了理論聯(lián)系實際,從而促進教學。高校既然是學校,那就是教書育人的地方,教師就應以上好課,教好學生為己任。而現(xiàn)在幾乎全民搞科研,國家雖然下發(fā)破五唯指導文件,但哪個學校評職稱,評人才稱號不是看SCI論文,看項目,看獲獎等等。包括申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,哪個評審人不看論文和項目。老師們?yōu)榱嗽u職稱,為了完成聘期內(nèi)考核,起早貪黑拼命做東西,發(fā)文章寫項目。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,科研時間用的多,那就沒有時間好好備課,沒時間好好做PPT,自然講課也講不好。很多老師基本就是照本宣科,學生專業(yè)基礎知識能好嗎?這種現(xiàn)象是不是有悖于科研的初衷?
真正的科研成果不是一年兩年就能搞出來的,是要靠一點點的積累,有靈感,有全身心的投入,不受任何外在的影響,不急功近利,才有可能出成果。這個時間可能是十年,二十年,幾十年。就像華為搞出5G全球領先,那個科研人員用了8年的時間,這8年里他在別人眼中就是公司花錢養(yǎng)著的閑人,啥都不干,但任正非老先生卻知道要想出成果不能急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。
但是我們高校老師1年一考核,或者3年一考核,就得有三四篇SCI論文,有省部級以上項目,不然考核不合格就面臨著降職,降級,換崗,解聘等等一系列神操作。那一年兩年怎么可能出原創(chuàng)性成果,那這些論文和項目又有什么意義?一年全國高校教師就得發(fā)成千上萬的SCI論文,對國家衣食住行,軍事,經(jīng)濟,科技有什么貢獻?像985以及個別的211學校,可能在科技方面做出一些貢獻,但是其他的學校是不是應該全身心的搞教學呢?招聘時各高校合同簽的都是要完成幾篇幾區(qū)的SCI論文,中標國家自然基金項目,獲批省部級科技獎,完成后給一定金額的安家費。試問這些成果對國家科技發(fā)展有什么用?
全國高校都是這樣,教學水平明顯不如上一世紀,那么學生基礎也是越來越弱,逐漸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真心覺得教育系統(tǒng)應該變回原來的樣子,教師能夠安心教學,學生能夠安心學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