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薦20個開源的前端低代碼項目(前端 低代碼開發(fā))_1
無論是什么優(yōu)化算法,最后都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抽象:
是參數(shù),而
是參數(shù)的增量,而各種優(yōu)化算法的主要區(qū)別在于對
的計算不同,本文總結(jié)了下面十個優(yōu)化算法的公式,以及簡單的Python實現(xiàn):
- SGD
- Momentum
- Nesterov Momentum
- AdaGrad
- RMSProp
- AdaDelta
- Adam
- AdaMax
- Nadam
- NadaMax
SGD
雖然有湊數(shù)的嫌疑,不過還是把SGD也順帶說一下,就算做一個符號說明了。常規(guī)的隨機梯度下降公式如下:
其中
是學習率,
是損失關(guān)于參數(shù)的梯度(有的資料中會寫成
等形式),不過相比SGD,用的更多的還是小批量梯度下降(mBGD)算法,不同之處在于一次訓練使用多個樣本,然后取所有參與訓練樣本梯度的平均來更新參數(shù),公式如下:
其中
是第
次訓練中
個樣本損失關(guān)于參數(shù)梯度的均值,如無特別聲明,下文所出現(xiàn)
也遵循該定義。
另外
或者
在下面的優(yōu)化算法中,只是作為一個傳入的變量,其具體的計算是由其他模塊負責,可以參考下面兩個鏈接:
Numpy實現(xiàn)神經(jīng)網(wǎng)絡(luò)框架(3)——線性層反向傳播推導及實現(xiàn):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7854272
卷積核梯度計算的推導及實現(xiàn):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4248652
Momentum
Momentum,也就是動量的意思。該算法將梯度下降的過程視為一個物理系統(tǒng),下圖是在百度圖片中找的(侵刪)。
圖片來自網(wǎng)絡(luò)
如上圖所示,在該物理系統(tǒng)中有一個小球(質(zhì)點),它所處的水平方向的位置對應(yīng)為
的值,而垂直方向?qū)?yīng)為損失。設(shè)其質(zhì)量
,在第
時刻,在單位時間內(nèi),該質(zhì)點受外力而造成的動量改變?yōu)椋?/span>
(1.1)到(1.2)是因為
,所以約去了。另外受到的外力可以分為兩個分量: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力
和粘性阻尼力
令
代入(1.2)式中:
然后對“位置”進行更新:
所以這里
,另外
的方向與損失的梯度方向相反,并取系數(shù)為
,得到:
代入(1.4),得到速度的更新公式:
進一步的,將(1.6)式展開,可以得到:
可以看出來是一個變相的等比數(shù)列之和,且公比小于1,所以存在極限,當
足夠大時,
趨近于
實現(xiàn)代碼:
import numpy as npclass Momentum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alpha=0.9, lr=1e-3): self.alpha = alpha # 動量系數(shù) self.lr = lr # 學習率 self.v = 0 # 初始速度為0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# g = J'(w) 為本輪訓練參數(shù)的梯度 self.v = self.alpha * self.v - self.lr * g # 公式 return self.v # 返回的是參數(shù)的增量,下同
以上是基于指數(shù)衰減的實現(xiàn)方式,另外有的Momentum算法中會使用指數(shù)加權(quán)平均來實現(xiàn),主要公式如下:
不過該方式因為
,剛開始時
會比期望值要小,需要進行修正,下面的Adam等算法會使用該方式
Nesterov Momentum
Nesterov Momentum是Momentum的改進版本,與Momentum唯一區(qū)別就是,Nesterov先用當前的速度
更新一遍參數(shù),得到一個臨時參數(shù)
,然后使用這個臨時參數(shù)計算本輪訓練的梯度。相當于是小球預(yù)判了自己下一時刻的位置,并提前使用該位置的梯度更新 :
為了更加直觀,還是上幾個圖吧,以下是Momentum算法
的更新過程:
假設(shè)下一個位置的梯度如下:
那么Nesterov Momentum就提前使用這個梯度進行更新:
整體來看Nesterov的表現(xiàn)要好于Momentum,至于代碼實現(xiàn)的話因為主要變化的是
,所以可以之前使用Momentum的代碼
AdaGrad
AdaGrad全稱為Adaptive Subgradient,其主要特點在于不斷累加每次訓練中梯度的平方,公式如下:
其中
是一個極小的正數(shù),用來防止除0,而
,
是矩陣的哈達瑪積運算符,另外,本文中矩陣的平方或者兩矩陣相乘都是計算哈達瑪積,而不是計算矩陣乘法
從公式中可以看出,隨著算法不斷迭代,
會越來越大,整體的學習率會越來越小。所以,一般來說AdaGrad算法一開始是激勵收斂,到了后面就慢慢變成懲罰收斂,速度越來越慢
對于代碼實現(xiàn),首先將
展開得到:
通常
,所以在第一次訓練時(2.2)式為:
因為每次訓練
的值是不確定的,所以要防止處0,但是可以令
,這樣就可以在(2.2)式中去掉
將
代入(2.3)式,可以得到:
可知
恒大于0,因此不必在計算
中額外加入
,代碼如下:
class AdaGrad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eps=1e-8, lr=1e-3): self.r = eps # r_0 = epsilon self.lr = lr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r = r np.square(g) return -self.lr * g / np.sqrt(r)
RMSProp
RMSProp是AdaGrad的改進算法,其公式和AdaGrad的區(qū)別只有
的計算不同,先看公式
可以看出,與AdaGrad不同,RMSProp只會累積近期的梯度信息,對于“遙遠的歷史”會以指數(shù)衰減的形式放棄。
并且AdaGrad算法雖然在凸函數(shù)(Convex Functions)上表現(xiàn)較好,但是當目標函數(shù)非凸時,算法梯度下降的軌跡所經(jīng)歷的結(jié)構(gòu)會復雜的多,早期梯度對當前訓練沒有太多意義,此時RMSProp往往表現(xiàn)更好
以下是將
展開后的公式:
與AdaGrad一樣,令
,從而去掉計算
時的
,實現(xiàn)代碼:
class RMSProp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lr=1e-3, beta=0.999, eps=1e-8): self.r = eps self.lr = lr self.beta = beta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r = r * self.beta (1-self.beta) * np.square(g) return -self.lr * g / np.sqrt(r)
AdaDelta
AdaDelta是與RMSProp相同時間對立發(fā)展出來的一個算法,在實現(xiàn)上可以看作是RMSProp的一個變種,先看公式:
可以看到該算法不需要設(shè)置學習率
,這是該算法的一大優(yōu)勢。除了同樣以
來累積梯度的信息之外,該算法還多了一個
以指數(shù)衰減的形式來累積
的信息
與前面相同,令:
然后去掉(3.1)中的
,得到:
這樣的話可以減少一些計算,代碼如下:
class AdaDelta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beta=0.999, eps=1e-8): self.r = eps self.s = eps self.beta = beta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g_square = (1-self.beta) * np.square(g) # (1-beta)*g^2 r = r * self.beta g_square frac = s / r res = -np.sqrt(frac) * g s = s * self.beta frac * g_squaretmp # 少一次乘法。。。 return res
關(guān)于以上幾個算法的對比:
其中NAG是Nesterov Momentum
更多關(guān)于AdaDelta的信息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自適應(yīng)學習率調(diào)整:AdaDelta(https://www.cnblogs.com/neopenx/p/4768388.html)
Adam
Adam的名稱來自Adaptive Momentum,可以看作是Momentum與RMSProp的一個結(jié)合體,該算法通過計算梯度的一階矩估計和二階矩估計而為不同的參數(shù)設(shè)計獨立的自適應(yīng)性學習率,公式如下:
(4.1)和(4.2)在Momentum和RMSProp中已經(jīng)介紹過了,而不直接使用
計算
卻先經(jīng)過(4.3)和(4.4)式是因為通常會設(shè)
,所以此時梯度的一階矩估計和二階矩估是有偏的,需要進行修正。
雖然沒辦法避免修正計算,但是還是可以省去一些計算過程,初始化時令:
然后(4.5)式變?yōu)椋?/span>
因為
,可知當
足夠大時修正將不起作用(也不需要修正了):
代碼如下:
class Adam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lr=1e-3, alpha=0.9, beta=0.999, eps=1e-8): self.s = 0 self.r = eps self.lr = lr self.alpha = alpha self.beta = beta self.alpha_i = 1 self.beta_i = 1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self.s = self.s * self.alpha (1-self.alpha) * g self.r = self.r * self.beta (1-self.beta) * np.square(g) self.alpha_i *= self.alpha self.beta_i *= self.beta_i lr = -self.lr * (1-self.beta_i)**0.5 / (1-self.alpha_i) return lr * self.s / np.sqrt(self.r)
AdaMax
首先回顧RSMSProp中
的展開式并且令
,得到:
可以看到這相當于是一個
的
范數(shù),也就是說
的各維度的增量是根據(jù)該維度上梯度的
范數(shù)的累積量進行縮放的。如果用
范數(shù)替代就得到了Adam的不同變種,不過其中
范數(shù)對應(yīng)的變種算法簡單且穩(wěn)定
對于
范數(shù),第
輪訓練時梯度的累積為:
然后求無窮范數(shù):
由此再來遞推
:
需要注意,這個max比較的是梯度各個維度上的當前值和歷史最大值,具體可以結(jié)合代碼來看,最后其公式總結(jié)如下:
另外,因為
是累積的梯度各個分量的絕對值最大值,所以直接用作分母且不需要修正,代碼如下:
class AdaMax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lr=1e-3, alpha=0.9, beta=0.999): self.s = 0 self.r = 0 self.lr = lr self.alpha = alpha self.alpha_i = 1 self.beta = beta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self.s = self.s * self.alpha (1-self.alpha) * g self.r = np.maximum(self.r*self.beta, np.abs(g)) self.alpha_i *= self.alpha lr = -self.lr / (1-self.alpha_i) return lr * self.s / self.r
Nadam
Adam可以看作是Momentum與RMSProp的結(jié)合,既然Nesterov的表現(xiàn)較Momentum更優(yōu),那么自然也就可以把Nesterov Momentum與RMSProp組合到一起了,首先來看Nesterov的主要公式:
為了令其更加接近Momentum,將(5.1)和(5.2)修改為:
然后列出Adam中Momentum的部分:
將(5.5)和(5.6)式代入到(5.7)式中:
將上式中標紅部分進行近似:
代入原式,得到:
接著,按照(5.4)式的套路,將
替換成
,得到:
整理一下公式:
同樣令
,消去(5.8)式種的
:
代碼如下:
class Nadam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lr=1e-3, alpha=0.9, beta=0.999, eps=1e-8): self.s = 0 self.r = eps self.lr = lr self.alpha = alpha self.beta = beta self.alpha_i = 1 self.beta_i = 1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self.s = self.s * self.alpha (1-self.alpha) * g self.r = self.r * self.beta (1-self.beta) * np.square(g) self.alpha_i *= self.alpha self.beta_i *= self.beta_i lr = -self.lr * (1-self.beta_i)**0.5 / (1-self.alpha_i) return lr * (self.s * self.alpha (1-self.alpha) * g) / np.sqrt(self.r)
NadaMax
按照同樣的思路,可以將Nesterov與AdaMax結(jié)合變成NadaMax,回顧以下(5.8)式:
然后是AdaMax的二階矩估計部分:
用(6.2)式替換掉(6.1)式中標紅部分,得到:
最后,整理公式:
代碼實現(xiàn):
class NadaMax(object): def __init__(self, lr=1e-3, alpha=0.9, beta=0.999): self.s = 0 self.r = 0 self.lr = lr self.alpha = alpha self.alpha_i = 1 self.beta = beta def update(self, g: np.ndarray): self.s = self.s * self.alpha (1-self.alpha) * g self.r = np.maximum(self.r*self.beta, np.abs(g)) self.alpha_i *= self.alpha lr = -self.lr / (1-self.alpha_i) return lr * (self.s * self.alpha (1-self.alpha) * g) / self.r參考資料:
[1]: 《機器學習算法背后的理論與優(yōu)化》 ISBN 978-7-302-51718-4
[2]: Adam: A Method for Stochastic Optimization(https://arxiv.org/abs/1412.6980)
[3]: Incorporating Nesterov Momentum into Adam(https://openreview.net/forum?id=OM0jvwB8jIp57ZJjtNEZ?eId=OM0jvwB8jIp57ZJjtNEZ)
[4]: An overview of gradient descent optimization algorithms(https://ruder.io/optimizing-gradient-descent/index.html)